笔趣阁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183章 宏观计算卷13 成长的烦恼 7(第1页)

带着奇怪光环的张老师,其实对学校的科研能力还是不满意,但是他也知道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只能想办法加。

学校有六成多的专业都是机械加工类的,整个汉国这类技工最为缺乏。今年是第一年出毕业生,机械类毕业生有将近一千人,已经全部被预订,相当于学校包分配了。

明年机械类学生有将近两千人,也被预订的差不多了,看这个势头,即使每年毕业一万人,也不会有剩余,各行各业都在搞机械化改造,整个汉国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正在大幅度提高。

第一代机械产品大多已经退役,第二代产品个头更小,噪声更小,外观也更美观,这个过程中,受过理论教育的机加工学生,会设计生产出来更高精度的产品,这有利于各类机械的升级换代。

张国庆则是在这么多学生中,寻找有“灵性”的苗子,再给这些苗子合适的土壤和养料,让这些苗子尽快长大。

学校的科技攻关组如今共有33个,张国庆自己带了7个,都是他认为应该重点展的基础理论小组,或者是重要的产品小组。

比如高纯度硅小组,如果在十年之内能拿出产品,张国庆就会认为非常有价值。

张国庆带的小组中,还有一个社会科学小组,经常会表一些爆炸性言论,比如“人是生而平等的”、“某某局组织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”之类。

这个小组的观点,总会在社会上引起大范围的讨论,有些讨论甚至传到国外,这个小组的调查文章,总会让人难以反驳,比如《金狼社会管理能力低下问题之剖析》一文,居然将连州收复前所有金狼官府的人员情况列出,并且分析了一年内该官府所有工作。

然后又将连州收复官府人员情况和工作情况分析,对比两类官府的职责上的差距,效率的差距,组织能力的差距。

最后又将新官府的问题一一列出,还加了改进方向。这一篇文章很长,没有在报纸上,而是出了一个小册子,看到这个小册子的官员都是倒吸冷气,感觉有这样一个研究小组在,他们的工作似乎是在阳光下,完全没有隐私,但是听说这个小组背后有大领导支持,也不敢生出拒绝对方调研的想法。

今年是汉国最为稳定的一年,随着王丽的调查局大开杀戒,百姓对日子反倒有了更多的信心,陈宇峰在几次会议上都讲,“汉国实现了第一次真正的全民温饱”。

实际上,汉国已经出现了不少富豪,他们的财富远一般人,当普通人还在为盐州银行存款过“千”而兴奋时,他们已经有了几百万、上千万的财富。

盐州议事局有好几个富豪,做木材生意的王老二,半官办盐场的一个总经理谢明华,还有商业巨头马天云,张国庆盯着这几个名字,思考了一会,站起身,活动了几下,走出了自己的教师办公室。

为了低调,在校内他是没有贴身警卫的,只在不太远处有一些伪装成服务人员的内卫。

这次他要去的是社会科学小组,这个小组的活动地点并不远,在另外一栋楼上。他在想,如何引导小组将目标转向经济。

小组活动室里只有两个人,一个是女组长徐秀娟,另一个是被组员称为“活字典”的张博。

张国庆进来时,两人都在伏案疾书,张国庆并没有打断他们,直到徐秀娟似乎是卡了壳,抬起头时,才现已经进屋的老师,急忙站起身来打招呼。

响动也惊动了张博,他也停住了笔。

张国庆先是看了两人写的东西,心中不知第多少次叹气,“这些学生的字都比自己写的好。”

收起思绪,他看徐秀娟写的内容,又是一篇有关“生而平等”的文章,就问,“这个题目现在反响怎么样?”

徐秀娟回答,“好像大不如前了,之前每篇文章投到报纸上,都会收到几十几百封信,如今只能收三、两封。”

他又转向张博,说,“你似乎是在整理之前的文章,怎么样,有收获吗?”

张博腼腆一笑,回答,“我在算我们每个话题能够引来多少反馈。”

张国庆有些惊讶,问,“怎么样,有成果吗?”

张博又是一笑,说,“有些很粗浅的结果。”

张国庆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张博,张博受到鼓舞,大胆了些,说,“话题能否引起更多的反馈,和话题与大众思想的偏差有很大关系,偏差越大,效果越好。”

看着张国庆的目光,张博不好意思地说,“其他的结论,都还很模糊,需要有些案例支持。”

张国庆笑笑,说,“张博不错,理论和实证能结合。”

徐秀娟看两人这个话题结束,问道,“张老师,是不是有安排?”

张国庆心中一惊,感觉这个组长还真是敏感。“确实,但这是个完全崭新的题目,与小组之前的工作‘偏差’很大。”

他刻意强调“偏差”,倒是让张博会心一笑。

徐秀娟知道,这个“偏差”越大,越可能引起轰动,前一个调查报告就已经让他们小组在盐州有了不低的地位,如果再有一篇重量级报告,那她和他们小组,还会更上一层楼。

想到这里,她有些激动地说,“张老师放心,交给我们组,一定能完成好任务。”

张国庆还是没有说出谜底,继续说,“这个任务,需要出去调研一段时间,还需要不少计算。”

说到计算,徐秀娟有些心中没底,她的数学很一般,此时张博也回过味来,说,“这都没问题,我们不怕出差,不怕麻烦。”

张国庆满意地点点头,说,“这个课题是个推测性课题,目的是推测我们的经济生产何时会到一个顶峰,而后会有明显的下降。”

徐秀娟问,“随着机器的普及,生产能力不是会一直上升吗?”

张国庆顺手拿起一支粉笔,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,又在圈里画了两个小人,说“如果只有两个人,就是你们两个,只需要考虑吃饭问题,你们每天制造粮食的能力都有提升,你们会不会一直提升呢?”

徐秀娟和张博都很聪明,很快就明白了张国庆的意思。

“他们不需要更多的粮食,到某个量,就不会生产了。”徐秀娟说。

“现实太复杂,除了粮食,还有服装,还有住房。”张博说。

“甚至还有报纸、还有老师。”徐秀娟笑着补充道。

“现实也不是两个人,这就复杂多了。”张博继续道。

“不管有多少种需求,有多少人,只要一直展,总会到一个高点的。”徐秀娟补充道,“因为需求是有限的。”

徐秀娟和张博的讨论,让张国庆觉得他们的思维很敏捷,他们很快就理解了他的意思,他抬手打断了两人的讨论,说,“学校会介绍你们到统计局查阅资料,也会给你们到木器工会、盐业工会和商业工会的介绍信,你们分几个小组,尽快开始吧。”

“好,我们今天准备一下,明天就开始。”徐秀娟回答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