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一百七十章 重弼谋安仁(第2页)

汉末兴起的士人追求脱、华美、真情流露的风气到两晋越来越盛行,茶这种饮品被去掉各种佐料后萃其精华,于是定义“茶者荼也”。

6羽在茶经之中明确地说出了茶的好处、功用,对于其它佐料的掺入改变其本来色、香、味很不以为然。

当然,隐士的追求对世俗习惯和爱好并未产生多少影响。随着胡人文化的引进、融合,水煎型的“茶”开始向混合型乳剂饮料过渡,形成唐宋以来的新形式。

茶这东西也由糊状到类似今日奶茶类的饮料,逐渐展成经过细致研磨、压实、冲泡、过滤等系列过程,得到的类似于李丹前世喜爱的咖啡那类的东西。

与其说茶水,不如说是类茶饮。

不过它是用当时的技术、手法烘焙或细研,得到各种茶粉、辅料、香料,按一定顺序配比、混合、压实,得到基础粉饼,在此基础上进行冲泡和过滤,最终得到饮料主体。

所谓点茶就是将豆乳或茶粉快搅拌,然后缓慢倾倒在茶水表面(有时也用空芯的草签子勾勒)形成图案或形状,以此评判彼此技艺的高下。类似于前世咖啡师的拉花工艺。

在李丹生活的这个时期,茶叶已经出现品种分化。比如福建的武夷乌龙、安徽的正山小种、六安雀舌瓜片,浙江的龙井、碧螺春等。

辅料则使用熏豆、盐笋、芝麻、瓜仁(瓜子)、胡桃(核桃)等等,香料有杏仁、冰片、丁香、木樨、玫瑰(蜜饯玫瑰)等。

他才明白前世看古书上茶的名称好长,原来是有说头的。

比方说芝麻瓜仁加杏仁木樨龙井茶,“加”字之前都是辅料,其后是香料,最后才是主体用茶叶的名称。

除了正茶,还有加入梅、桂或茉莉等干花,就是花茶,或者添加水果、蜜饯即为果茶。

这时代的人好像特别有闲,乐意在喝茶上花很多时间,成天琢磨如何将香芋粉研磨得更细;青盐可以炒得更纯、更白,杂质更少;怎样烘烤香葱末能让它最大程度挥出香气(还不能烤糊了)等等。

上次李丹去徐家,吃盏茶的功夫,人家后厨一顿饭都做出来了。

所以,吃茶(注意不是喝茶、饮茶)这件事,面子和仪式感重于解渴,就好像家家户户都是星巴克。

问题是,星巴克只需要考虑咖啡豆的烘焙和研磨,这时代的主妇及其侍女们则要考虑所有主料、辅料、香料品类!

添加什么料,各种料放多少量,甚至用水的热度、冲泡时出水度等,完全体现烹茶者对饮者的了解、理解和态度,可谓千人千面,是个十足的功夫活儿!

比如对僧侣就不能放太多东西,一、两种辅料足矣,且绝对不可放香料;

又比如给小孩子可以多添些香、甜之物,对老人则要减少冰片、丁香的用量。

贫乏百姓家用的料可能种类少,且价格低廉;富户则品种繁多,体现主家的气派;权贵用料雍容大气,放熏豆可能会让客人误以为你不重视他或者有意冷淡相待。

当然,来访者地位尊贵或者尊崇与否,也与放料品种等有关。

另一方面饮茶顺序是有讲究的,客人第一杯喝完,一般会换茶,比如花茶或者果茶,茶的口味从最初的浓郁到后来越来越清淡,客人也就知趣起身告辞了。

然而李丹不大喜欢这种繁琐的茶饮,他也没有什么奴婢、仆佣是专职干这个的。

所以他自小就是自己琢磨着如何炒茶和冲泡,在遇到吴茂才后总算有了知音,炒茶的工艺大有长进,他自己随身带着个锡罐,里面放着炒好的茶叶随时可用。

今天为了体现对赵重弼的尊重,他决定亲自泡茶。

但是当他把金黄色的茶水奉到赵重弼面前时,看到他上扬的嘴角,立即猜到了他在笑什么。遂揣了手故意说:“大人不会没饮过散茶吧?”

“嗯?谁说!”赵重弼呷了一口砸吧砸吧:“连皇宫里现在都开始饮散茶,我等当然也要身体力行。”

“诶,”李丹摇头:“宫里面用散茶的怕都是宫人与内宦,大人身份贵重,岂可能与彼类相同耶?”

“嗯。”赵重弼点点头,忽然觉得不对,抬头见李丹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,不禁有些着恼:“牙尖嘴利!莫要讨打,且说正经的!”

李丹嘿嘿笑着作个揖,在测下坐了,问:“大人这次算是把湖匪折腾惨了!

江豚虽然去掉了蓼花子,但他不是个穷凶极恶、擅长威势逼迫的人,湖内其它势力必定对其侧目不服。

他需要时日安顿局面,故而湖匪这边可以暂时无事。山里的矿匪大人安顿得如何?”

“你关心这个,可是想要府里给你派更多官军?”赵重弼看出他用意。

“能再派两千最好,咱们趁士气旺盛,把安仁早些收了!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