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一百九十五章 丰宁王之秘(第2页)

皇帝派出刑部大臣从金陵(那时都是金陵)奔赴晋阳调查,却不料在城门处遭激愤的百姓围堵。

当天夜里晋王以节度大同、太原、榆林三镇节度使身份调营兵五千人包围晋阳,指其知县造反,要进城平叛。

但他没想到钦差这样快已经到达晋阳,一番交涉之后只得讪讪退兵。

这件事给了隆治极有利的口实,很快便有御史弹劾晋王谋逆、不法。晋王不愿面对来逮捕他进京接受诏狱审问的缇骑,在他们进入王宫宫门时服毒自杀。

隆治皇帝很愤怒地下令废了他的王爵,仅以将军礼下葬。晋藩被废,世子贬为将军,往广西玉林效力。

本来这件事是晋王的错,如果到此为止谁也无话可说,可惜的是隆治帝高兴过头!

晋王是太祖次子,隆治帝祖父辈的开国老将,在军中和兄弟子侄们中间威望极高。隆治以为打击了他就可以压服所有人,可他错了。

前面说了,保留节度使衔的共有四王,这次隆治的目光放在了实力和影响力最弱的肃王身上。

肃王是太祖第四子,负责宁夏镇、固原镇和甘肃镇,从兵力上来说这三个镇都是九边中最少的,训练和武器装备自然也比较差。

晋王倒台三个月后,青海生叛乱,羌军进逼西宁。战事结束叛乱各部退兵后,隆治以应对不力为由撤换数名西边的大臣,顺手撤废了节度使。

肃王上书陈言废节度使不利西部全局指挥,遭到隆治皇帝斥责,并给了他一定“居心叵测”的大帽子。

肃王本是个刚直的性子,愤怒之下留遗书“以死相谏”,然后用腰刀自杀。

这件事震惊了天下,但是隆治并未有任何懊悔和歉疚的表现,反而以惧罪、自裁为由改用郡王礼赐葬。并以肃王世子已过世为由将其孙改封公爵,迁巴南安置。

肃王的下场激怒了永王,也引起他深深的戒惧心。永王系太祖第五子,与其兄肃王中间隔了六个姐姐,相差有十四岁。

可以说肃王于他来说如父如兄,肃王惨死使永王哀恸不已,同时也对年轻皇帝的做法开始深度反感。

遵王是太祖皇帝第三子,也是嫡次子,永年帝的同母兄弟。他掌握的是宣、蓟两镇。当时在位的第二代遵王赵希礼(遵睦王),其实是承宗皇帝的庶长子、隆治的亲叔叔。

当年因遵王刚获封,王府还未建好就在军旅途中感风寒去世。此前他已经夭折了三个儿子,去世时没有继承人,按理应当除藩,太祖对此痛心不已。

承宗皇帝与遵王素来敦睦,又出于孝心咬牙将自己的次子过继给弟弟,承继他的血脉。所以第二代遵王从血缘上说是洐宗的弟弟,隆治皇帝的亲叔。

他每次去朝觐时,皇帝都恭恭敬敬亲自往承天门迎接的,可不敢对这位老叔太过分。

而遵王也投桃报李,一向表现出支持侄儿的态度,甚至公开表示已上书求辞节度使,他站队在皇帝一侧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
所以四王里仅存的“硕果”就是永王,他见皇帝的矛头正在对准自己,立刻警觉并且担心起来。

永城是永王的封地,但他掌握的辽镇却是九边中面积最广、兵力最强的,包括了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、辽东以及辽南半岛共二十七卫、十八个千户所,营兵带战兵共二十万大军。

所以永王是封地在淮上,职责却在辽东。面对这样一位叔祖级的老将隆治也很头疼,他派了钦差去辽东视察并犒军,半私人地劝永王不如交了兵权,回到封地去过安稳日子。

开始永王还对这种说客顾左右而言他,但是肃王事件生后他觉得小皇帝是来真的,便开始装病,哼哼唧唧地说自己不行了,然后从沈阳开始磨磨蹭蹭往锦州走。

隆治十年的春天,广西瑞王(太祖第十五子封瑞王,封地南宁,这是指第三代瑞王)被告在家习学巫蛊之术,隆治未加审理便下令将其除藩,交宗人府管束。

五月,湖南的靖王(太祖第十一子,原播匀节度使,封地靖州,这里指第三代靖王)去世,世子请求袭封。

不料隆治以上表书中有错别字,对皇帝不尊重为由拒绝了他,反而以推恩为由将他和两个弟弟都改封为郡王。

六月,承宗嫡次子襄王赵以祥率先喊出了“清君侧、护皇统”的口号,在襄阳拘押了大批官员,在都指挥同知马庆协助下调营兵万人占据了整个襄阳府。

开封的周王、洛阳的洛王、泌阳王和山西的平阳王宣布响应,这就是靖难之战的开端“五王起事”。

然而,五王里除去襄王和泌阳王掌握了部分军队和地盘,其他人都只是口头支援而已。

周王还好,算是送了些资金过来,洛王被他的国相堵在王宫里硬是出不得门。

平阳王倒是硬气,带了自己的卫士进山和官军周旋,堂堂一个千岁当成了游击队长,对整个战局根本施展不了多少影响。

隆治皇帝一面下令各路官军步步紧逼,一面在金陵皇宫里冷笑,笑这帮王爷个个不自量力还想翻天。

就在各路官军报捷不断的时候,宋端突然现了一个问题:北边那位王爷可好久没消息了!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