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三十五章 朱元璋的心思(第2页)

朱元璋心中暗道:“何夕这人,我已经拿捏的差不多了。算是可用之人。”

看一个人,该怎么看。自然从事中看。

一个人口中说的话,可能是假的。一个人做的事情,不大可能是假的。

而何夕做的这些事情,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何夕收葛天工为弟子这一件事情。

毕竟在朱元璋看来,何夕做事太毛糙。不管什么时候,做事之前,要先得人心。只有先将人事理顺之后,才能做事。而何夕之前一直办不好。不就是因为上下相疑。也是重赏了葛家,才得了匠人之心。

做事才顺遂。

这证明了何夕之前说的话,何夕才毕业,正在找工作。也只有初出茅庐的人才这样毛手毛脚的。

而何夕收葛天工为弟子前后,最为朱元璋看重。

就是以此来观摩何夕的价值观。

朱元璋从这一件事情,确定了一件事情,何夕决计不是士大夫。

原因很简单,大多数士大夫都不会收工匠之子为徒。

孔子是有教无类,但是大多数孔子的信徒,却不是如此。

大多数士大夫都不会收寒门弟子为徒的。寒门弟子求学之难,从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就可以看出来。宋濂也不是完全没有家底的。而工匠之子,与读书人的圈子根本没有交际。想要拜入读书人的门下,除非天资卓绝。否则几乎不可能。

而那葛天工的资料,而今也在朱元璋手中。

虽然不能说是傻子。但也仅仅是中人之姿。最多是中上之姿。这样的人就这样轻易入了何夕门庭。可见何夕对工匠并没有门庭之见。何夕对工匠说的那些的话,朱元璋自然知道。

但是人话鬼话,朱元璋听得太多了。

察其言,还要观其行。

从这一件事情来看,何夕与士大夫们走不到一块去。更让朱元璋看重的是何夕对普通工匠的一片仁心。

这片仁心,在大明士大夫之中却少见之极。

不要以为是大明士大夫,读了圣贤书。就真是仁心仁术。其实很多士大夫对百姓从来没有多少仁心,那些为了自己的功绩,死上不知道多少百姓,都不会眨一下眼。

更不要区区一个人了。

朱元璋从最下层爬上来,他明白,大明朝每年三千多万石赋税,那是见了血的。几乎每一石粮食之中。都有人命,不说每一石粮食都是从百姓口中夺的,单单是运输粮食的脚夫,每年不死上一些。甚至更有甚至6上遇见大雨,山洪,一整队都死了。也是有的。

但是大明官吏,可曾不在钱粮上动手脚?

这也是朱元璋下辣手的原因。

他们觉得自己贪的是钱,在朱元璋这里,他们贪的是命。

而何夕这种心思,却正对了朱元璋的心思。

“不过,仅仅是一丝仁心是办不成事情。”朱元璋心中暗道:“还要用其他事情试试。”

朱元璋从另外一些卷宗之中。抽一出份,也是锦衣卫的。是锦衣卫从浙江报上来的。关于郭桓的所有卷宗。

洪武朝的锦衣卫,决计不是酒囊饭袋。这一个多月来,足够将郭桓的底子查得清清楚楚的。朱元璋不是第一次看到了。而今再看,依然是无名火起,怒冲冠。

“能成大事者,不仅要有仁心,也要有霹雳手段。敢杀人是第一条。”

“何夕,你堪用不堪用。朕还要再看看。”

朱元璋将郭桓的卷宗与何夕的卷宗放在一起了。

朱元璋一直思考怎么用何夕。仅仅放在身边作为一参谋。有些可惜了。但是将何夕放在什么位置上,就要看何夕是何等人物了。

让何夕做事。

不仅仅想看何夕所谓的科技,更多是试何夕的心性。

说实话,朱元璋对何夕的能力,并不是很在意的。无他,在朱元璋看来,年轻就是能力。

朱元璋起兵之后,侄子朱文正,外甥李文忠,义子沐英,小徐达,一个个都成才,固然是他们有天资,如果没有朱元璋栽培之力,也是不可能的。

朱元璋一方面想办法收复何夕之心。另外一方面就是掂量何夕的心性。更确切地说,何夕的立场,价值观。

而今何夕的心思与朱元璋最大的敌人,大明士大夫们不是一路人。而今朱元璋试的,就是何夕另外的心性,决事的心性。决定何夕有没有资格委以重任。

能力可以教,可以调教,但是心性不足,立场不够,却不堪用了。

至于何夕而今面对的事情,在别人看来,事还没有开始。而在朱元璋这里,却早已结束了。

ap>91。htm1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